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科技 >信息的作用
信息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5-05-25 20:30:07

1,信息的作用

1、加工作用,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交流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选择、提炼、整序、转换等信息形式加工,以满足一定需要;

2、存贮作用,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只有存贮起来,才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3、传递作用,信息不仅可以在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横向传递,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在较长的时间范围中纵向传递,将人类社会的知识财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4、管理功能。在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监督、调节的依据,是各管理层次、环节互相联络沟通的纽带。整个管理过程,也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2,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1、鼓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先人一直在用这个方法传递信息。在受到侵略或有重大事故时会用到鼓。比较古老的民族,如:苗族、佤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靠鼓声传递信息的方法。

2、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见钟声一直是我们先人用来传递信息的方法。钟声可以传得很远,通过敲打的节奏、频率向人们传递出不同的消息。边远的农村小学至今还有敲钟提醒学生上下课的。

3、烟火。“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我们的古人很好的利用了烟火来传递信息。长城上的烽火台就上打战是用来传递战讯的。而现在,我们在野外迷路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燃烧出烟火来求救。

4、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都扮演了传递消息的媒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和驿站的结合,成就了快捷的传递方式。快递的始祖。

5、鸽子。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培养出信鸽用于传递情报。通过训练,鸽子还有为人们传递一些重要信息。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中途被捕食等。但在古代鸽子的确扮演过“邮递员”这个角色。

6、风筝。古时候叫纸鸢,中国人把风筝用到了极致。把书信系在风筝上让它飘远或飘到高处。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7、孔明灯。古时候用来传递平安信号的。看到孔明灯就等同于看到了希望。现在我国的好多地方都还有利用孔明灯祈福、传递喜讯。

8、漂流瓶。传说起源与拿破仑发现美洲后,米斯特.拿生怕他的船队遭遇不幸,于是选择把发现新大陆的消息写好放入瓶子中,放入大海里飘走。对于是否能被发现,那就只能看缘分了。

3,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1、烽火台。“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3、飞鸽传书。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鸽子对地球磁场的感觉很灵敏,而且特别恋家,这是它们先天具备的优势。但要成为一只信鸽,主要还在于训练。饲养信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放翔、竞赛与使用。要想获取理想的信鸽,除了精心选育良种与科学饲养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风筝。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5、急脚递。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

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