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红色和黄色的彩纸、红绳、白胶、剪刀。
2、反复折叠,折成手风琴的样子。需要3张红纸,都这么折好,然后把它们都对折。
3、两两粘贴,就做好了一个圆形,用同样的方法,做3个红色的圆和2个黄色的圆。
4、然后拿出红绳,从圆心处穿过,把5个圆串起来。底部要打结,要不然折纸都会往下掉。
5、再拿出一张黄色纸,剪出流苏。卷到笔上,就做好了穗子。记得要用胶水粘贴。
6、最后把穗子装到灯笼的下面。
1、手工制作鸭子灯笼的方法。思路很简单,用两个纸盘作为身体两侧,再用卡纸包边,并做出头部、尾巴和腿部即可。除了可以是鸭子造型,你也可以自己进行修改,比如做成更符合中秋的兔子灯笼!
2、先拿出两个纸盘,把中间部分剪去,贴上透光的黄色塑料纸。
3、从白色和橘色卡纸上剪出鸭子的头部、尾巴、腿部,如图贴到一个纸杯上。再拿出一些白色羽毛,沿着圆盘的镂空边粘贴。
4、测量圆盘的周长,剪出长方形的卡纸,并把卡纸的长边都折立起来一点,用剪刀如图剪开。
5、用剪好的卡纸粘贴两个纸盘,做出鸭子立体的身体部分。
6、在里面放入LED灯,再在身体背部打孔绑好绳子,可爱的中秋节鸭子灯笼制作完成!
1、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1、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地球和月亮相互运动共同构成一个天体系统,我们把这个系统叫做地月系。当月亮在绕地球旋转运行的时候,它与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也不断地发生改变。
2、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这时候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阳光,人们整夜看不见它,这就叫朔(也叫新月)。
3、新月过后两三天,月亮沿着轨道慢慢地转过来,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的边缘部分。于是我们在天空中就看到一钩弯弯的月牙了。这时的月相叫做弯月(也叫蛾眉月)。
4、这以后,月亮继续转过来,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一天比一天多地照到了太阳光,于是弯弯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地“胖”起来。等到第七八天,月亮向着地球的这半球,有一半照到了太阳光,于是我们在晚上就看到半个烧饼似的月亮,这就是上弦月。
5、这以后,月亮渐渐转到太阳相对的一面去,受光面积越变越大。当地球处在月亮和太阳之间的时候,月亮的受光部分完全面向地球,我们就看到一个像银盘似的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又叫望月。
6、满月照射的时间只有一两天。以后,月亮的位置继续移动,面向地球的受光部分慢慢变小,先变成凸月,又变成半圆形的月亮,这就是下弦月。这以后,月亮又渐渐地“瘦”下去,又变成弯弯的蛾眉月。
1、原文
《水调歌头》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