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4、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
2、【副词】有时。《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副词】又。《诗经.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4、【副词】或者;或许。《冯婉贞》:“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5、【形容词】通“惑”,迷惑。《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
1、释义: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2、释义: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3、释义:>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4、释义: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1、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译文:刘邦准备了丰盛的宴席。)
2、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译文:您要住下,就为您备好一天的粮草;您要出发,就给您安排一夜的警卫。)
3、动:置办;准备。《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译文: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已经准备好了。)
4、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5、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译文: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6、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7、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8、副:通“俱”,全,都,尽。《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