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体育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更新时间:2025-05-26 04:55:40

(一)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4、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5、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二)恩物的设计者是哪位教育家

1、恩物的设计者是福禄贝尔。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德国巴特布兰肯堡(Bad Blankenburg)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2、福禄贝尔强调在童年进行自由游戏 (free play)的重要性。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

3、1844年,Ottilie de Liagre 在给福禄贝尔的一封信中说,他观察到玩恩物使儿童变得活泼、自由,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降低到一种机械的方式。

4、“要认识到,恩物最终是如何被追随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师所误用了。弄清楚福禄贝尔期望恩物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非常重要:首先,恩物被儿童用来学习使用环境;其次,它们给儿童指出人类生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最后,它们使玩恩物的成人和儿童之间达成一种契约(bond)”——Joachim Liebschner。今天,恩物在韩国和日本的早期教育中还在普遍使用。

(三)教育家有哪些

1、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2、胡适。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3、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内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4、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5、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