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2、硬件包括中央处理机、存储器和外部设备等;
3、软件是计算机的运行程序和相应的文档。
4、计算机系统 具有接收和存储信息、按程序快速计算和判断并输出处理结果等功能。
5、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就不成其为计算机;
6、软件是计算机的语言,没有软件的支持,计算机就无法使用。计算机硬件包括中央处理机 、存储器和外部设备。
1、笔记本触控板上方区域可以移动光标,单击选择“计算机”,双击打开。
2、上下左右方向键可以控制打字时的光标移动,网页浏览时的上下滚动。
3、PgUp PgDn也可以上下翻页滚动网页。
4、ab键用于切换网页,切换两个打开的word文件等;截屏键prt sc sysrq。
1、字长。
指CPU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长越长,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精度越高按计算机的字长可分为8位机(如早期的Apple机)、16位机(如286微机)、32位机、64位机。当然64位CPU是现在的主流,如果用户新买计算机,应该考虑64位机。
2、速度。
主要包括运算速度和存储速度运算速度:用每秒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每秒)。当前个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1500MIPS以上。
存储速度:指存储器完成依次读取或写入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连续两次读写所需要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取周期。此外,计算机速度还包括网络速度,即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的速度。现在,人们普遍以“带宽”来表示网络的传输速率。
3、主频。
指CPU的时钟频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主频的单位是MHz(兆赫兹),现在流行的CPU主频一般在2.8GHz、3.0GHz,甚至一些更大的。
4、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统指内存、外存和缓存的大小。存储器均以Byte(字节)位单位。存储容量反映了存储器存储数据的能力。目前家用计算机的内存一般在2G和4G的,如果要用于视频的制作等,就可以考虑更大的内存。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特征: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特征: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特征: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特征: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1、一级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初步应用能力,掌握文字、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办公自动化软件(MSOffice、WPSOffice)的使用及因特网(Internet)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和办公信息计算机化工作的能力。
2、二级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可以从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初级计算机教学培训以及企业中与信息化有关的业务和营销服务工作。
3、三级证书表明持有人初步掌握与信息技术有关岗位的基本技能,能够参与软硬件系统的开发、运维、管理和服务工作。
4、四级证书表明持有人掌握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专业技能,并有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