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人的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
2、傣族的泼水节,亦称“浴佛节”,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3、三月三祭龙节是水族的传统节日,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水族除与周围汉族同样欢度传统节日外,本民族主要节日有三月三祭龙节(又叫祭天节)、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节等。
4、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的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以迎接太阳。现在,宋坎节的内容比过去有很多改变,除以往的传统活动外,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的表演和体育比赛。
1、少数民族预科班是高校针对我国国内各个少数民族考生而开设的预备班,而能上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必须是用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参加高考的学生(如同内蒙古的蒙授考生)。
2、进过一年的预备教育后,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英语等水品将会达到普通本科生的要求,这样就可以通过考试选择大学的专业。
3、少数民族预科班主要学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读一年民族预科后会回到学校本部读本科,上一年预科后会考试,如同期末考试,按着考试成绩排名,学校供你在全校范围内的专业里选择本科专业学习。考试不难,就是很普通的期末考试类的。
1、在中国的56个民族里面,除了汉族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分别为: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2、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1、少数民族的节日有:旧历新年、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2、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 男人节,陇端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东乡族、回族、塔塔族有开斋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