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生产 >遇到沙尘暴怎么办
遇到沙尘暴怎么办
更新时间:2025-05-25 00:58:22

(一)遇到沙尘暴怎么办

1、戴上护目镜,最好戴上帽子或包上纱巾。以防止对脸部和眼睛的侵害。

2、衣服穿得厚实点。毕竟沙尘暴的天气不暖和,所以注意保暖,别感冒了。

3、少骑自行车,不要在广告牌下或老树下逗留。以防被风刮倒、或被东西砸到。

4、勤洗手脸,减少外出机会。

5、多喝水、多吃水果,预防疾病的发生。例如咳嗽、气短、胸痛、哮喘等疾病。

6、走路的人避让大货车,因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低,所以一定注意安全。

7、及时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1、沙尘暴成因: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自然因素。沙尘暴(sand-dust storm)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dust storm)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2、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三)为什么春天是沙尘暴高发期

1、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第二少,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使得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频繁出现。

2、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到底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还是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引起的?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认识目前基本一致,即沙尘暴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气候的干燥,而人类活动通过干预陆地表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3、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沙源的土壤要干松;三是要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即具备产生强风的环流条件。

4、此外,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起风的地方就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一些过度掠夺性的开采破坏行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沙尘暴灾害。专家表示,“收服”沙尘暴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一方面应当科学地植树种草,尤其是在沙尘暴的源头地区进行绿化。以北京为例,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四)沙尘暴天气注意事项

1、及时关闭门窗,若有缝隙可以塞一些填充物,减少沙尘的进入。

2、提前收回阳台或者室外晾晒衣物,盆景,花盆等等易受风沙影响物品。及时转移室内或避风处。保证干净和安全。

3、如果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来保持空气的清新和湿度。可以适度洒洒水,增加空气湿度。也可以使用拖把拖地等方式增加空气湿度。

(五)沙尘暴的危害作文

1、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片晴朗的天空。我又可以在体育课上自由的奔腾。可是……今早起来一睁开眼,却是满目黄沙。我怒吼一声:可恶的沙尘暴啊!

2、沙尘暴就像一个变态的大恶魔,让天空变得雾蒙蒙的,像“人间仙境”一般,可“人间仙境”中的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快乐。原本能发出金璨璨光芒的太阳瞬间变成了一个只能发出昏黄色光芒的鸡蛋黄了。这颗蛋黄犹如掉在地上粘满了灰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原本在天空自由翱翔愉快歌唱的小鸟,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悲痛的哀嚎。哪里还会有白云的影子,“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沙纷纷”。

3、昨夜的一场雨过后还带来了一场风,原本以为会把五一期间的雾霾吹走,谁想,非但没有,还把沙尘吹来了!座座高楼大厦像被野兽吞没了头,棵棵大树像被野兽剔除了骨。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五月里,人们本该轻松惬意,就是因为沙尘的肆虐,我们又戴上了防毒面具,眼镜,口罩,层层防护。

4、即便如此,依然难逃沙尘的侵扰:他影响了我们的呼吸道,让我们的家变得乱糟糟,体育课也不能上,沙尘的罪孽真是罄竹难书啊!可恶的沙尘暴,您什么时候才能高抬贵手,离我们远去?高速路上又有多少车辆因您而殒命?可恶的沙尘暴!

5、沙尘暴为什么会来呢?我冥思苦想:难道是老天爷指定要这样做么?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自作自受么!人们一味追求利益,大量破坏森林植被,破坏自然环境,现在尝到恶果了吧!可究其根本不就是因为人类的自私么!共享单车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人们竟然会拆下座椅,私自上锁……数不胜数!

6、恶人有恶报,可我们不就在对地球母亲充当着恶人么!地球母亲在哭泣,我们该收手了!从小事做起,改善自己就是对地球母亲最大的回报!

7、苏东坡曾经在《赤壁赋》中写过这样一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