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可以提前上坟。立牌要视具体风俗而定。
2、清明节上坟祭祖是中国传统习俗,而中国人一向讲究宜早不宜晚,很多人在清明节的时候还有其他安排,可以提前去上坟祭祖,清明祭祖除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外,还有追思先人、孝顺父母的作用,并不拘泥于形式。
3、对于有些地区的人来说,清明节前后立的碑叫“清明立碑”,有些地区则需要在清明当天立的才算清明碑,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也称鬼节,清明节祭墓时在祖坟上立墓碑也是传统民俗之一。
1、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在流亡的途中,在一处没有人的地方,又累又饿,站不起来。身边的人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大家十分着急,此时,介子推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晋公子重耳喝了肉汤后逐渐恢复了精神,之后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大腿割下的时候,非常感动,留下了眼泪。
2、十九年后,重耳即位,也就是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年一起流亡的随臣,但唯独是忘了割肉熬汤的介子推,很多人都劝他向晋文公要赏赐,而介子推却十分鄙视这些人,之后悄悄的到深山隐居。
3、晋文公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羞愧,带人亲自去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去了深山,山路艰险,大山之中寻找两人如大海捞针,这时候,身边人献计说不如放火从三面烧山,这样可以逼出介子推,我们在另一面等着就可以。然而,大火烧完之后,还是没有看见介子推,晋文公便到山上寻找,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颗老柳树下坐着,接近一看,已经死了,晋文公后悔不已,大哭不止,在装殓的时候,人们发现树洞里面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感动不已,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4、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5、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还具有了,饮水思源、凝聚族群、祈福消灾、关爱自然、迎春健身、调整心情、展望未来等重要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代代相传。
1、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3、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