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2、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红军长征是二万五千里,相当于12500公里。一公里等于二里,一公里等于一千米。12500公里=12500000千米,所以红军长征走12500000千米。
2、红军长征,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2、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是的,红军长征很惨很困难。
2、前期的骤然减员。
中央红军与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中央红军这5万余人的损失,基本上是湘江之战造成的。
这次恶战红军损失惨重,它再次证明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严重危害。也就是在这次惨痛损失中,广大指战员在反复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是红军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
3、敌军的围追堵截。
召开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实际上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在毛主席的果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突破天险腊子口,翻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了陕北,摆脱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为将来中国的革命事业保留了种子。
4、险峻的地势环。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过的高山峻岭,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等等。
5、恶劣的气候条件。
红军长征中,必须克服烈日、风霜、雨雪、冰雹等恶劣气候条件。红军长征期间经历了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但各主力红军出发时穿的都是老苏区带出来的单衣,沿途没有根据地,很难补充服装,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征途中的严峻考验。
6、粮饷医药的缺乏。
草地的时候,没有吃的东西。贺老总把自己的马杀了,并天天钓鱼做成鱼汤,给关向应吃。作为红二方面的司令,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
7、复杂的民族情形。
中央红军经过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因为对中央红军的不了解,与红军发生冲突,并造成红军方面的伤亡。
8、后期的内部矛盾。
中央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的实力大大增强,又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局势是十分有利的。但那时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而红一方面军只有3万多人,张国焘自恃掌握的兵力多,个人野心大大膨胀起来。
张国焘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并要右路军南下。9月9日,他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企图以武力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为了贯彻北上方针,并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毛泽东立即召集周恩来、张闻天和博古等人紧急磋商,决定连夜率红1、红3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当时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不明真相,主张武力阻拦。
9、将士的筋疲力尽。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中央红军长期徒步行军作战,人体机能严重下滑,长期的饥饿,将士们体能下降,营养极度缺乏。
1、红军征途中的宿营,在有老百姓的地区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缸满院净。
2、在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只得野外露营。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
3、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4、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大批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