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翁失马,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2、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3、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4、自相矛盾,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
5、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6、刻舟求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是我的剑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7、掩耳盗铃,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8、画龙点睛,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1、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3、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4、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5、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原始信仰及天象、历法等自然文化。一是与祭龙图腾有关。龙是古中国普遍信仰的一种各种形象组合起来的动物图腾。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史籍记载结合起来看,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水网密布、稻谷丰溢,曾世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族群,史称古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用于祭龙祖的节日:把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与龙形的天象崇拜有关。“二十八宿”中,在东方的“苍龙七宿”(龙形星象)于仲夏午月午日,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得中”又“得正”,为大吉大利之象。我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所谓“龙子龙孙”),以“龙”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的象征,故从各地域的相同时令的端午活动渐渐演成集中统一的大型节日。
3、端午节在演变中汲取、融纳了历史上层积的深厚人文文化。节气表征客观物象变化及其对生活生产的作用,节日(个别与节气重合)则源于传统习俗或对某人某事的纪念。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屈原恰恰在端午节悲愤跳江,后人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又赋予这个节日更多的人文内涵(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或曹娥、陈临等人)。虽然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间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4、端午节是民俗大节,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论其繁多复杂,或只有春节可比拟,且都含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根据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故有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阴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当然,也少不了节庆特色食品诸如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尤其广泛食用的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最初用来祭祖祭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2、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
3、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1、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元宵节期间,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2、舞狮历史久远,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当地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