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2、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3、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1、《圆明园的毁灭》通过描述圆明园的布局、圆明园风格各异的建筑、景观和收藏的珍贵文物及英法联军强盗般的掠夺,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对侵略者的仇恨,也激起读者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
1、阿道夫·希特勒演员布鲁诺·甘茨。纳粹德国元首兼帝国总理,在柏林战役爆发前夕度过了自己56岁生日。面对纳粹德国的失败,他歇斯底里,痛哭流涕;他与情妇爱娃·布劳恩举行了婚礼,然后同她一起自杀;他发给身边的士兵氰化钾针剂,命令他们即使给敌人留下尸体,也必须面目全非。
2、特劳德·琼格演员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
3、玛格达·戈培尔演员科琳娜·哈弗奇。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妻子,在希特勒自杀前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地堡见他最后一面。
4、约瑟夫·戈培尔演员乌里奇·马特斯。纳粹德国宣传部长,他是为数不多选择留下来陪伴希特勒的高官之一,对希特勒也非常忠诚。
5、爱娃·布劳恩演员茱莉安·柯勒。爱娃·布劳恩是希特勒的妻子,在临死前与希特勒结婚,随后和他一同自杀。
6、阿尔伯特·施佩尔演员海诺·费尔希。施佩尔是一名纳粹高官,也是希特勒的心腹,但他多次违抗执行希特勒的焦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