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
尝的意思除了本意品尝外,还有:
2、尝试
尝,试也。——《小尔雅》
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人,若何?——《左传·襄公十八年》
3、经历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十八年》
在古文中最多的还是作副词“曾经”讲。
4、曾经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4、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1、名: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译文:刘邦准备了丰盛的宴席。)
2、动:供应、备办酒食。《肴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译文:您要住下,就为您备好一天的粮草;您要出发,就给您安排一夜的警卫。)
3、动:置办;准备。《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译文: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已经准备好了。)
4、动: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译文: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5、名:器具;器械。《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译文: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6、名: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7、名: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8、副:通“俱”,全,都,尽。《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1、比年:每年;连年。
《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 郑玄 注:“比年,每岁也。”《汉书·谷永传》:“比年丧稼,时过无宿麦。” 颜师古 注:“比,频也。”《周书·武帝纪上》:“ 凉州 比年地震,坏城郭。”
2、比年:近年。
《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宋 王安石 《上曾参政书》:“某亲老矣,有上气疾之日久,比年加之风眩,势不可以去左右。”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请铸大钱》:“由今追溯四五十年以前,铜之为用尚少。比年则铜器充斥,而东南数省为尤甚。” 鲁迅 《书信集·致宋崇义》:“比年以来,国内不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