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是这样写的,他的老朋友于景廉,当兵伤足,无以为生。年关已至,家中三天未见吃食,儿女啼哭。他来曹雪芹处借贷时无意间提及,京城的公子哥们买只风筝的钱,就够他一家老小好几个月的生计了。曹雪芹一向精于此道,就扎了几个给于景廉,叫他拿去卖卖看。除夕那天,于景廉牵着驴,满载时蔬酒肉前来道谢。原来风筝高价售空。曹雪芹由此想到,如果将扎风筝的手艺传授给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让他们皆可自食其力,岂不更好?于是,曹雪芹著成《废艺斋集稿》八卷,记录了身有残疾者用以谋生的各种手艺。
2、曹雪芹不但制作风筝的技艺高超,而且放风筝也是行家里手。他的好朋友敦敏在一次风筝盛会之后写了一篇《瓶湖懋斋记盛》,其中的小序写道:“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这精彩绝伦的技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观看曹雪芹放风筝后,极为称赞,当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写序。
3、曹雪芹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原稿早已不知所踪。1943年,国立艺专的学生孔祥泽机缘巧合偶然看到了曹雪芹的遗著《废艺斋集稿》,并对第二章《南鹞北鸢考工志》最感兴趣,抄录部分手稿,并边扎边学,经30余年的潜心钻研,扎制出各种技艺高超的风筝。因为钦慕曹雪芹为残疾人谋求生计的善心,他把自己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
4、时至今日,“曹氏风筝”已传至三代,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包括削竹、绑扎、涂胶、蒙面、染色等多种工序。其要点在于保证骨架的左右对称,这样风筝才不会在天上翻筋斗;图案色彩对比要强烈,这样放飞起来才能栩栩如生、赏心悦目。现在,“曹氏风筝”制作技艺已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已成为北方的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
5、200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孔家成立了“曹氏风筝工作坊”,吸收当地的村民,尤其是残疾人来当学徒工,传授“曹氏风筝”的制作技术,为其提供自食其力的技能。这与曹雪芹当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时的初衷“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相当契合,曹雪芹若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了。
1、蝴蝶飞不过沧海,此生对蝴蝶情有独钟,有时自问自己是否,是否前世就是与蝴蝶相恋的沧海,依然记得沧海对蝴蝶的誓言,给我一刹那,对你的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
2、自从爱上了你的气息,我就不再是我自己,关上了门,专注爱你。有时我会埋怨自己,爱得太用情,爱你爱得太重。我也想,爱你七分,留三分来疼爱自己,可我最后还是给了你,我全部的爱。仅仅是因为,我对你情有独钟,相信那样浓的一份爱,你也会珍惜。
3、爱不问因果,而一往情深,忘川河畔,奈何桥旁,前世今生,一眼定情缘,从此,任他人风情万种,我只对你情有独钟,任弱水三千纠缠,我只为一瓢断肠。
4、相信罢,这世间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情有独钟。
1、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说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缘。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最有名的像他的《饮酒》诗里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1、曾经的诗经与离骚是它的源头,后来的唐诗是它的铺垫,随后的元曲是它的后续。它,宋词,历史长河中现实中沉淀下来的精粹,用它的经典与浪漫织就了我浓浓的古典情怀。
2、在那青梅如豆,罗裙飘飞的时节,焚一缕白烟,沏一壶清茶,捧着宋词,读者它,有一种口齿噙香的感觉。那缕幽香,或曾旋转于丁香般的姑娘手中的油纸伞上,或流淌于哀怨凄婉的古筝乐中,或曾凝结于彩云斜插成花的妇的青丝间,也或许曾被素笺上的红泪打湿,又被薄幸的西风吹干
3、每读宋词,仿佛自己就是那飘落在江南的天空的绵绵细雨,散落在杨柳岸。撑一竿碧色,踏一叶扁舟,寻着空气中那一尾暗香。江南,这个仿佛为宋词而存在的地方。冷雨敲窗,寂寂长灯时便有了“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春雨不下,烟花不开时便有了“墙里秋干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国都残破,草木萧瑟时便有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处境困厄,偏作超然时便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泓画楼月,沉香亭外的江南,词里的平平仄仄与生活的起起伏伏相交织。
4、站在时光的岸上安静眺望,江上浩瀚的雾霭,那是时光遗留的一次素墨渲染的苍凉。
5、“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少年的娇羞,“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少妇的情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独居的孤苦静心品味,一位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便是李清照。往事如梦般迷离。寻寻觅觅,不知道过了多少春秋,海棠又开,莲已亭亭,可你却不复当年的“緑肥红瘦”。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却报国无门,岁月蹉跎;“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你为国事忧愁,默守痛苦,“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你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着一袭单薄的衣衫,作揖,与你共登高峰。辛弃疾,你是断鸡声中的江南游子,也是前无古人的文将,更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跟随着你,“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7、宋词的气息漫过纸上,仿佛几百年前漫过楼兰的风沙。宋朝时的多情词人更是引领我走进了那个时代。谁的声音超越了千年,摇动绿影婆裟?半帘残月,玉箫吹散了宋韵。此生愿与宋词为伴,静看细水长流。
8、对宋词,情有独钟;伴宋词,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