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不绝于耳成语的解析及造句
不绝于耳成语的解析及造句
更新时间:2025-05-24 02:48:31

1:不绝于耳成语的解析及造句

1、不绝于耳,汉语成语,意思是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绝:断绝。

2、不绝于耳出自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

3、造句:梵歌声声,不绝于耳,青泥片片,芬芳于心。

2: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重视是哪个成语的意思

1、【微不足道】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2、【不足挂齿】不足:不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

3、【未足轻重】 指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4、【无足轻重】 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5、【无关紧要】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6、【可有可无】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

7、【无关大局】即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比喻并不要紧。

3:目无全牛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1、目无全牛,汉语成语,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2、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出自春秋的成语的含义以及其故事和来历

1、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叶(今河南叶县)的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从窗户上向里看。叶公一看见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们就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说喜欢,言行却不一致的人为“叶公好龙”。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4、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一天,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鸡很好,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一只好鸡。

5:风月天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1、解释:极言风景之佳胜。

2、出自:宋·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3、结构:主谓式成语。

4、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等。

5、示例:西湖风月天边景,都在诗翁杖履中。

6、近义词:风月无涯、春和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