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届北京“卢沟晓月”中秋群众文化节从9月18日开幕,至20日结束。活动分为邀月、望月、赏月、追月、品月五部分,其中邀月包括非遗展示、“忆童趣,乐中秋”、戏曲演出,赏月包括“登高赏月”、“中秋故事会”、“携手伴月”活动,追月即“彩蝶追月”放风筝活动,品月包括戏曲联欢、民俗知识展、“百年好合”花卉展等。
2、9月18日,花卉大观园还将举办“花好月圆、花样生活”花卉文化节,再现古老敬花神仪式。届时,长19米、宽5米,按照1:10比例制作的木质结构花神庙复原模型将首次亮相。
3、同时,北京园博园还将在中秋节期间开设夜场,中秋活动时间为2020年9月19日、20日,夜场活动延续到21日,届时,除了大黄鸭将陪大家过中秋,在3号广场,游客还可参与“园园邀你画兔爷”和“园园与你做月饼”两项活动,参与互动者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1、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后来历法变动使用阴历(夏历),“秋分”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2、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3、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中秋月》宋代: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3、《中秋》唐代:司空图。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4、《中秋登楼望月》宋代: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