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2、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原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弃之。谷年十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弃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弃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2、翻译:原谷有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十五岁,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哪里有父亲老了就抛弃的人呢?这是违背道义啊!”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一辆手推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说:“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1、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2、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1、破败;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
2、衰败;衰弱。《战国策.虞卿阻割六城与秦》:“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3、疲劳;困乏。《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用作自称谦词。《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借助注释,浏览课文在新课预习的过程中,要完成浏览任务。浏览的首要任务是要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课文下面给出的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上几遍,对课文的内容应该能了解个大概了。另外,阅读中要画出自己搞不懂的句子,以备课上提问。
排忧解难、细读课文细读任务,不仅在课上完成,课下也要做准备,课内的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断句,要解决浏览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课下要勤奋,根据课上老师的讲解,课下要做好复习工作,争取完全掌握课文的字词句。
置身其中,精读课文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精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就像是自己写的文章一样,要置身其中,置身其境,通过精读,感悟和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鉴赏评价,诵读课文鉴赏评价这一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困难,所以这一步只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直到印刻在脑海里。这里要求学生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从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