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为了不忘记释迦牟尼所受的苦难,于是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以纪念他。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
2、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1、《腊八粥》文章脉络如下: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物品为线索,即“腊八粥”.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分别为: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 第三代孩子纪念总理。
2、《腊八粥》包含的真挚的情感如下:感恩之情、后一辈人对先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对敬爱的周爷爷的尊敬、爱戴、思念之情。
1、原料:大米70克、糯米40克、黑米10克、芸豆20克、红豆20克、黑豆20克、薏米20克、莲子15克、花生米20克、枣15颗、水1200至1300克左右、冰糖适量。
2、所有食材加起来,把米和豆用清水洗净,提前泡一夜。
3、第二天早上把大枣洗净,捞出。
4、把所有米,豆,枣一起加入电压力锅里,加入水,盖好锅盖。
5、按煮粥键,设至40分钟左右,开始制作。
6、40分钟过后制作结束,落气后打开锅盖即可。
1、本文以腊八粥为线索,写了八儿盼粥一一猜粥一一看煮粥一一喝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腊八粥赏析:
小说描述了一家三口人(八儿、八儿的父母)加上一条狗(哈叭),一次晚餐的情形。那天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而家里煮了腊八粥,也炒了陈腊肉。
作者对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小狗哈叭在桌下钻来钻去捡骨头吃、一家人对哈叭是否馋嘴是否听话进行争执……等细节进行描写,描绘出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1、《腊八粥》课文中心如下: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