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可开心了,能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是多么期待啊!
2、大约晚上七点钟,月亮出来了,我说:“妈妈,我们把月饼拿出来,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吧!”
3、妈妈从厨房拿出了各种口味的月饼,红豆味,海苔味,百果味……我嗅嗅这个这个月饼,有嗅嗅那个月饼,最后我指着一个蛋黄味的月饼说:“妈妈,我要吃蛋黄味的月饼!”“好吧,你吃吧!”妈妈爽快的答应了。
4、我把月饼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月饼的皮是白色的,因为是妈妈从元祖买来的,所以皮上还印有“元祖”两个字,然后我用切月饼的小刀把月饼切成了四块三角形,再端到阳台上和妈妈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我拿起一块月饼,“啊呜”一口就把它消灭了,蛋黄馅有点甜又有点咸,还有一股清香,好吃极了,我连外面的皮都没有放过,一股脑全都吃了。我大声说道:“太好吃了!”我这一叫,把爷爷奶奶和爸爸也吸引过来了。我们一起品尝着月饼,观赏着月亮,我心想:月亮上,玉兔和嫦娥在干什么呢?她们看着人们在过中秋节,是不是也想做一位凡人,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呢?…今天真开心啊,许愿全国小朋友与家人团聚,开开心心欢度中秋节!
月饼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叫做月饼,而是叫做胡饼,是古人在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被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为纪念太师闻仲,江浙一带的人们发明了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而“太师饼”也成了“月饼”的始祖。后来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人们把胡桃和芝麻融入到月饼中,就发明了以胡桃仁为馅儿的圆饼,称其为“胡饼”。
据说唐太宗与杨贵妃在一次中秋夜,赏月吃胡饼时,因为唐太宗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空中一轮明月,随口说出“不如叫月饼吧”,从那之后,“胡饼”就改名为月饼了。到了明代的时候,中秋吃月饼才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而民间吃月饼,还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在元朝末年,因为人们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各地都发生了反抗活动,而这时,朱元璋也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因为元朝官兵搜查得很严,所以传递消息变得非常困难,这是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人到处散播流言,说冬瘟流行,只有家家户户买月饼才能够避免,于是就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了月饼中。
而人们把月饼买回家后,发现了纸条上写着的“中秋节,杀鞑子,迎义军”的字样时,就分别送到了各地的起义军中,于是,在八月十五这天,各地同时起同应。那一天,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徐达攻下了元大都,起义获得了成功,所以也成就了“月饼起义”的佳话。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自然重视“吃月饼”的习俗,每年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就会给全体将士发月饼,于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在民间流传至今。
1、唐朝天宝初年的中秋佳节,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的名字不雅,这时候杨贵妃看到一轮明月,心有所念,提议就称为【月饼】,唐玄宗欣然同意,从此【月饼】才开始盛行起来。
2、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3、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1、芋艿,在江浙及南方地方在中秋节有吃芋艿的习惯。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而且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艿,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
2、西瓜,在我国北方个别地区,中秋节时无论贫富,全家都要吃西瓜。西瓜是圆的,意喻团团圆圆,也正好合了中秋节全家团圆的意思。
3、毛豆,在江浙一带中秋节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