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朋友大合唱
大合唱这个节目,我想无论是什么晚会都是必须要有的节目,即使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胆怯,但是如果全部人一起大合唱,这样小朋友就比较放得开,也敢大胆的唱歌了。
2、小朋友跳舞
跳舞也是元旦表演必不少的一个节目,老师们可以按排几个简单的舞蹈给小朋友们练习表演。
3、小朋友朗诵诗歌
可以让小朋友朗诵诗歌,把平时在课堂上教的诗歌,选几个平时喜欢朗诵诗歌的小朋友上台朗诵。
4、小朋友时装表演
时装表演最能考验小朋友的表演天份了,要看表情和动作,穿上各种服装,在舞台上来回走动,摆姿势,家长和小朋友一定喜欢看。
5、小朋友独唱歌曲
有些小朋友胆子比较大,天生也爱唱歌,可以按排一个独唱歌曲的节目给小朋友上台演唱。
6、和家长一起表演节目互动
元旦节那天,幼儿园里肯定会来不少的家长,都是来看节目的,不妨安排一两个节目,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表演互动,这样更能活跃现场气氛。
1、元旦节表演的节目可以是唱歌。可以一起合唱,也可以个人独唱。唱一些能感动人、脍炙人口的歌。时下流行的歌曲,只要是受欢迎的,年轻人喜欢听的,相信大家会喜欢。无论是选择男女合唱还是男男合唱,重要的是合唱曲目一定要选择好;如果有才艺,能够自弹自唱,则更好。
2、元旦节表演的节目可以是舞蹈表演。舞蹈可以安排多几个节目,因为舞蹈也是观众所喜好的一个节目,人多的情况下跳集体舞最好不过了,避免一个人的尴尬,还能促进友谊,带动气氛。搭配的曲目,像兔子舞,小苹果,睫毛弯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元旦节表演的节目可以是互动游戏。现在各种大型活动也开始了和观众的互动,让观众不仅仅止于看,也通过各种游戏让观众实时参与进来。所以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个团队,想个互动游戏的方案出来,到时候让观众配合演出。毕竟元旦晚会不仅是要有节目的表演,现场玩游戏做互动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玩游戏不仅能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时候,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1、元旦节的由来
尧舜时期,人们把舜帝祭祀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并且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在汉朝之前,正月的时间常常跟随朝代的更替而变换。到了汉朝,汉武帝正式规定把孟喜月定为正月,孟喜月的第一天就称为元旦,这个历法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2、元旦的习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1、“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2、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3、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5、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6、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7、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