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社会 >关于民族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民族的手抄报内容
更新时间:2025-05-26 07:00:47

一,关于民族的手抄报内容

1、民族介绍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或宗教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但现代的民族概念已然单指文化概念,而没有语言、历史、宗教上的问题。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民族。

与种族不同的是:民族单指文化区分,非生理基因上的区分;

与国族不同的是:民族是国族的产物,国族是以政治、文化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政治、文化高度融合的情况下,国族都会转化成民族概念。

换言之:国族是民族的前身,两个以上的民族又可形成新的国族。

2、民族介绍

(1)满族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2)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3)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二,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

1、苗族。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在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十几万人。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到认识、了解。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而来,人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群情沸腾。当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节庆的人们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节开始。

2、宗教信仰: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者筹办。现在,各地政府为发扬民族文化。每年都拨专款资助,各地花山场日益兴旺。 多数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想念万物有灵,认为天地间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宰着。天旱、天涝要祈求龙下雨或止雨。村边寨脚或林中大而老、枝叶茂密的高大常青树,常常被当作龙树或神树加以崇拜。人死后要请师傅指路,历数通往祖先居住地方和迁徙的沿途地名,使亡魂到达其祖先的发祥地。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病痛、生产好坏都认为是鬼主宰着,触犯了鬼,就要受到惩罚。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

三,牛腿琴是哪个民族的

1、牛腿琴是侗族的弓拉弦鸣乐器。

2、其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语称郭各、郭各依斯等,是以两条空弦发音之谐音。

3、牛腿琴历史悠久,规格多样,音色柔细,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四,肉孜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1、肉孜节(即开斋节)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2、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在我国新疆地区,开斋节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3、开斋节是不同一般世俗人所理解的普通节日,只有亲友聚会吃喝与游乐,而是全世界穆斯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庆祝的尊贵日子,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对真主敬畏和感恩的表示,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和礼仪都必须以这个主题为基本精神.归纳起来,开斋节的活动应当包涵以下意义:感恩,敬畏,庆功,丰收,宽恕与和平。

4、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关心在困苦中的人,如病人,孤儿,流离失所和无家可归的难民,把真主恩赐给自己的财富施舍给这些急需帮助的人。

5、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6、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

五,鲜花节是哪个民族的

1、鲜花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我国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

3、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个名叫阿茸的姑娘,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聪明过人。

4、一天,她在家里织布,看见屋檐下有个蜘蛛在凌空织网。因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溜索,她和乡亲们一道,砍来金竹,编成溜索,架立在滔滔怒江之上,解决了乡亲们的渡江难。

5、阿茸发明了溜索被人们誉为仙女,奴隶主知道后,便派人求婚,遭到阿茸的拒绝。奴隶主恼羞成怒,派家丁来抢亲,阿茸知道后躲进深山中一个钟乳石洞。奴隶主反指使家丁放火烧山,阿茸不幸遇难。

6、怒族人民为纪念她,便把阿茸遇难这天定为“鲜花节”。

7、每年农历3月15日,怒江两岸鲜花盛开,怒族人民一大早就起来,她们采来一束束鲜花,带上牺牲、酒器,到各自村寨附近的“仙女洞”周围放满了人们采来的种种各样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