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3、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4、《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1、第36集,府衙中,曹操坐在主座上,刘琮在蔡瑁陪同上前拜见。曹操升授蔡瑁为“水师大都督”,总领曹操数十万水军,又将荆州之主刘琮与母亲蔡夫人“请”到青州配汉献帝。曹操问起刘备动向,得知他们正携百姓向江陵溃逃,立刻焦急万分,亲率大军追杀,欲斩草除根。
2、长坂坡,赵云在荒野中找到失踪的糜夫人,糜夫人将阿斗托付赵云,自己翻身坠井而亡。赵云携阿斗在曹军中砍杀突围,曹操对其勇武大加赞赏。
3、张飞率兵赶到,救下了筋疲力尽的赵云。张飞在桥前大喝,惊得曹军将士不敢近前。曹操望见桥后尘土漫天,恐有伏兵,便下令退军。张飞大喜,令军士断桥而去。然而张飞的这一行动排除了曹操的疑虑,,曹军猛醒,挥师急追。刘备奔到江津渡,前面横亘大奖,后面无数追兵。
4、刘备不禁长叹“天命已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之间江面上驶来数条大船,正是江陵刘琦。曹操在岸边看着刘备等乘船而去,愤恨不已。
1、《桃园结义》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顾茅庐》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1、《三国演义》内容: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参照了史书《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写就的,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主线索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穿插了各分支线索。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为后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它以宏伟的结构,把百余年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并且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
3、后世对《三国演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国外,它被认为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书》则称罗贯中是“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今天,小说已被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