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2、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1、杜牧的 《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王禹俏的《清明》,原文: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原文:满衣版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重要因素。清明节有久远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节俗丰富: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