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息驾非穷途,未济岂迷津。
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
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3、唐·元稹《南秦雪》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4、唐·高骈《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5、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1、作用不同:
1.比喻是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象征是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2、结构不同:
1.比喻分为三个成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2.象征一般无比喻词,通常在句中会出现“象征”这个词,往往是在作者观点中,可以用象征物的某个具体特质去代表作者所要表现的某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质(通常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内核上的)。
3、要求不同:
1.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比如月亮像圆盘。
2.象征是借某事物表达特殊的含义,比如灯塔象征着目标、希望。
4、形态不同:比喻是实际存在的人事物。象征是比较抽象的东西。
1、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2、能使人物形象鲜明。
3、能使景物形象化。
4、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5、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6、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1、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2、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著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著银灰色的轻纱。
3、她脸上洋溢著兴奋的光芒,就像山坡上绽开的山丹丹花一样。
4、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裏。
5、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6、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7、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8、节日的街上人很多,多的像在地面上的蚂蚁。
9、节日的街上人很多,像数不清的星星。
10、街上人山人海,就像过江之鲫。
1、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背水一战、霸王别姬、天上人间。
2、不吐不快、海阔天空、情非得已、满腹经纶、兵临城下、春暖花开、插翅难逃。
3、黄道吉日、天下无双、偷天换日、两小无猜、卧虎藏龙、珠光宝气、花花公子。
4、绘声绘影、国色天香、相亲相爱、八仙过海、金玉良缘、掌上明珠、皆大欢喜。
5、逍遥法外、生财有道、四海一家、穿针引线、无忧无虑、无地自容、三位一体。
6、落叶归根、女娲补天、三皇五帝、万箭穿心、水木清华、窈窕淑女、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