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3、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4、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 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2、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邵谒《长安寒食》
3、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 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5、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6、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7、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 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8、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9、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张镃《寒食》
10、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温庭筠《寒食日作》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1、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2、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