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
更新时间:2025-05-26 07:07:01

一)初中文言文虚词

1、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2、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二)如何学好初中文言文

借助注释,浏览课文在新课预习的过程中,要完成浏览任务。浏览的首要任务是要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课文下面给出的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上几遍,对课文的内容应该能了解个大概了。另外,阅读中要画出自己搞不懂的句子,以备课上提问。

排忧解难、细读课文细读任务,不仅在课上完成,课下也要做准备,课内的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断句,要解决浏览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课下要勤奋,根据课上老师的讲解,课下要做好复习工作,争取完全掌握课文的字词句。

置身其中,精读课文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精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就像是自己写的文章一样,要置身其中,置身其境,通过精读,感悟和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鉴赏评价,诵读课文鉴赏评价这一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困难,所以这一步只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直到印刻在脑海里。这里要求学生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从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能力。

三)于园文言文翻译

1、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一个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园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热情的招待我们。

2、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成的假山。堂屋前面是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又因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唧唧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四)余音绕梁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3、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余音绕梁》作者为唐代诗人无名氏。

五)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1、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

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2、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善求古人笔意也。

3、出处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