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3、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
4、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5、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1、李鸿章的老师是曾国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鸿章入京会试,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2、李鸿章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李鸿章生有两个女儿,分别是李菊藕另有李经溥,其中大女儿菊藕的婚姻很是传奇,她昔时掉臂母亲的支持嫁给了年近四十的张佩纶,张佩纶还结过两次婚,可菊藕并没有厌弃,奉养了他终身,而菊藕的孙女就是古代出名小说家张爱玲。
2、李鸿章家教严峻,三个儿子都曾出过国留学,大儿子李经方已经出使日本,还担当过英国大使,不外因为李鸿章对他限定太多,最初李经方挑选弃政从商,在海内过着充足的终身,二儿子是个墨客,李鸿章对儿子的管束很严,否定他们过量到场政治活动,而是想让他们过伟大而充足的生存,三儿子也是一个生意人,出名的收藏家,李鸿章身后就出国寓居,再也没有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