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条件: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2、物理因素: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
3、环境因素: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顺利完成。
4、人为因素: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
5、气象因素:沙尘暴的形成是以东亚特殊的大气环流为背景,并与冬季风紧密联系在一起。
1、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第二少,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使得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频繁出现。
2、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到底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还是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引起的?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认识目前基本一致,即沙尘暴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气候的干燥,而人类活动通过干预陆地表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3、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沙源的土壤要干松;三是要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即具备产生强风的环流条件。
4、此外,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起风的地方就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一些过度掠夺性的开采破坏行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沙尘暴灾害。专家表示,“收服”沙尘暴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一方面应当科学地植树种草,尤其是在沙尘暴的源头地区进行绿化。以北京为例,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1、沙尘暴成因: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自然因素。沙尘暴(sand-dust storm)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dust storm)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2、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