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1、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2、原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释义: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在李白七岁时,他爸打算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在古代,孩子出生后,一般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等到六七岁入学启蒙时才取正式名。李白的父母都是文化人,平时酷爱读书,李白虽然还没入学,但在父母的熏陶下也已经识字读书了,并且天赋非凡,能够作诗写文。于是,在酝酿李白的正式名字之前,李白父母决定好好考考儿子。
2、这天,他们一家在庭院里散步,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李白爸诗性大发,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妈听后,不甘其后,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说完,夫妻两个一齐看向李白,等着李白接出最后一句诗。
3、李白看出父母在考验他,也不慌忙,走到盛开的李树前,略一思索,便续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母两个听了,连连点头,这句诗中,“白”字用的妙,写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于是,两人决定把李白续的妙句头尾“李”和“白”二字选作名字,给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1、李白的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