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栀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3、潮汕粽。
潮汕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清雍正《海阳县志》载:“端午插艾蒲于门,艾形虎,又设角黍。”宋明时期,已有不少中原人落籍潮汕,食粽之俗,也应早已有之。初时应是家庭制作,作为祭祀之用,逐步推广为市场销售食品,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4、插艾花浴(吃)药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5、双烹”粽(鸳鸯粽)。
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也有人叫其鸳鸯粽,是潮汕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潮汕“双烹”粽子其主要特色在馅料,一个粽子的馅,一半是咸,一半是甜。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和甜糯米。一口咬下去,即甜滋滋,又香喷喷,深受潮汕人的喜爱。
潮汕的“双烹”粽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不仅“色、香、味”俱全,其形状也很讲究,要用竹叶、咸水草扎成四角形。煮熟的粽子外观棱角分明,晶莹的米粒清晰润滑,十分惹人喜爱。
6、吃五果汤。
五果汤是潮汕民间传统的保健食品。潮俗以桂圆(龙五果汤眼)、白果(银杏)、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为甜汤(也有换入柿饼、芡实者),很多潮汕家庭平时也有吃五果汤,但由于旧俗认识,认为吃药最有效,这一天很多家庭会特意煮一锅五果汤全家共享。在夏日里,五果汤里加上薄薄碎冰,冰凉凉以及淡淡的甜更有如沐春风的美妙。
7、吃“圣甘枳”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8、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包粽子、吃粽子 过端午节,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国的重要民俗。尽管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了,而且粽子平时也可以吃。但是在端午节这天吃,意义就不一样了。对于有条件的话,可以跟家人一起,去买制作粽子的材料,如糯米、馅料、食盐、粽叶等,根据自己的口味去做粽子。跟家人一起做粽子,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那天,一家人在家里,做粽子。之前,爸妈去采粽叶,准备糯米,还有豆子、肉等制作馅料的,还有绳子,然后学妈妈、奶奶包粽子,那个场面很让人回忆。
看赛龙舟 赛龙舟,现在的赛龙舟的比赛,尽管商业化比较重,但是可以去看下,感受一下气氛。最好是在现场看看比较,电视上没有多少感觉的。约上好友一起看看,看了龙舟比赛之后,然后一起去吃吃粽子,逛逛街等。
发节日祝福 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在头天晚上或者端午节当天的早上,用给你的好朋友、老师、同事,用微信、短信、QQ、电话等方式给他们节日祝福,问候一下。这样,还特能增加你们彼此之间的友谊。
去节日气氛浓重的地方过端午 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前做好计划,短期的旅游计划,跟你的好朋友、亲人、好同事去那些节日气氛浓重的地方过一个热闹、有意义的端午节。可以通过在网上了解下,可以自驾游去,建议去一些少数民族,那里的民风更加淳朴,过节更有节日的气氛。
与好朋友、同学们聚聚会 端午节那天,应该都有放假。可以去联系一下玩的好的朋友、同事、同学们找个合适的地方聚聚会,热闹一下,感受节日的气氛,分享各自的苦与乐等。尤其与同学相聚在一块儿,有说不完的话。
可以带家人去公园、游乐场散散心,爬爬山 离家近的朋友,可以在端午节那天陪陪家人,陪陪爸妈,陪陪孩子,吃完饭后,组织一下,去公园、游乐园去散散心,好好地玩一下。
糯米洗净,提前在凉水中浸泡3-4小时。一般中午浸泡,晚上包即可。干粽叶要提前浸泡,湿的就省略这步。粽叶泡好之后在锅中煮沸消毒。
糯米浸泡好之后,控干水份,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要是不喜甜,可以不放。
大枣洗净,煮一会,将其果肉煮泡丰满,要是买不到好吃的枣,可以用这个蜜饯枣代替,这个甜度更高。
挑取两片粽叶,要是粽叶较小、较细,可以将粽叶颠倒放置。让叶片光滑的一面朝上,将粽叶自底部起卷起,呈漏斗形,漏斗下方一定要紧密,不然会漏糯米。
用勺子挖少许糯米放入漏斗中。要是用小枣,可以先放入一颗,再放少许糯米,放入一颗大枣。我用的枣是新疆大枣,比较大,所以只用了一颗。你要是用小枣,可以多放几颗。
用线捆住。整个过程都要用手压住,一不小心糯米就会漏掉哦,一只粽子包好了。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