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生产 >丝带帽子的钩法全过程
丝带帽子的钩法全过程
更新时间:2025-05-23 15:55:48

1)丝带帽子的钩法全过程

1、帽顶:第一圈 起10针;第二圈 每一针都加一个短针;第三圈 不加不减一圈;第四圈 每隔1针加一针;第五圈 不加不减一圈;第六圈 每隔2针加一针;第七圈 不加不减一圈;第八圈 每隔3针加一圈;第九圈 不加不减;(继续不加不减,帽子的深度大约共12圈左右)

2、约12圈不加不减,帽深的样子。

3、换丝带:①剪断线,打个结;②把白色丝带压在上面,钩线;③从换线的第一针钩出2针合为一针;④边压线边勾,以后每针里只钩出一针,即为不加不减。

4、帽沿:① 每隔2针加一针;② 不加不减2圈③ 每隔3针加一针;④ 不加不减2圈;⑤ 每隔4针加一针;⑥ 不加不减2圈(喜欢短帽沿的勾到④就行了,喜欢长点钩到

2)萝卜丁的制作方法全过程

1、主料:白萝卜350g;辅料:盐适量、剁椒适量、苹果醋适量、白糖适量、鲜酱油适量。

2、白萝卜去皮洗净,切成大一点的丁块。

3、加入盐拌匀后腌制出水分。

4、倒掉腌制出的水分,加入剁椒,加苹果醋,加鲜酱油。

5、加入适量白糖拌匀,这样就可以吃了,如果腌制4小时后再食用味道更佳。

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4)简短霸气的百日誓师誓词有哪些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埋头三月,昂首一生。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十年铸剑,今朝试锋;三年游鱼,明日化龙。

再搏百天,成功在望!相信自己,百炼成钢!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决战百日,青春无悔。

莫问成败,但问耕耘;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他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

自今日起,不弃风骨,终此一生,志在鸿鹄。

携十年锋芒,战百日时光;乘六月长风,破万里巨浪!

今朝之我,伴三更灯火,舞文墨长戈;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莫道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