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顶时间的确定要依据棉株长势、地力、密度、品种、果枝数调整。打顶过早,上部果枝长势强,使棉株形成伞状,田间郁蔽加重,通风透光不良,烂铃增多,增加整枝用工;打顶过晚,无效花蕾增多,吐絮推迟,导致棉花品质下降。从棉株长势看,应在棉花顶心与顶部两叶持平时打顶,棉株顶心若低于顶部展开叶片时打顶则偏早,应避免顶端棉蕾被打掉,造成减产。一般在霜前90天左右打顶结束。
2、摘去一叶一心,切忌“大把掐”。不同地块打顶,要先打长势弱的地块,后打长势强的棉田;同一块棉田要逐棵进行打顶,打顶后要进行复查,打漏的要补打,避免棉田植株高低不平。打下的顶尖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轻棉铃虫、棉蚜等为害。
3、棉田打顶后进行二次化控,第一次在打顶后5-7天,顶部最后一个果枝伸长6厘米时,每亩用缩节胺3-5克,兑水30公斤盖顶喷施;再过5-7天,每亩可用8-10克缩节胺兑水30公斤喷施。
1、事实一:新疆棉花:世界顶级品质
新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夏季温差大,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棉花生长时间长。因此,新疆长绒棉,世界顶级,做衣被,暖和、透气、舒适,长年供不应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棉花长势较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2062.7公斤/公顷(137.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93.8公斤/公顷(6.3公斤/亩),增长4.8%。单位面积产量雄踞全国第一。
2、事实二:新疆棉花:中国自己还不够用
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为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每年需进口200万吨左右棉花。
3、事实三:新疆棉花:生产早已高度机械化,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
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
新疆棉花生产早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即使在忙碌的采摘季节,也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
4、事实四:新疆棉花:与 “政府强迫本地劳动力”采棉毫无联系
据了解,在将近50天的采棉季中,采棉工平均每人都能挣到上万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挣到这么多钱,人们何乐而不为?这些年汉族采棉工数量下降,这主要是随着内地农村劳动力收入不断提高,前往新疆采棉人数不断减少,与 “政府强迫本地劳动力”毫无联系。
5、事实五:新疆各族劳动者选择就业地点完全享有自由
新疆各族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与有关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获取相应报酬,他们在选择就业地点上也完全享有自由。
6、事实六:西方一些人“不敢面对真正的新疆”
新疆有关方面曾多次邀请欧盟驻华使节来疆参访,但他们以各种理由百般拖延,甚至提出了无理要求,说白了就是不敢面对真正的新疆,害怕新疆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戳穿他们的谎言。
1、黄河流域棉花的采摘季节通常是在七八月份,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的采摘季节通常是在七到九月份之间。新疆地区,棉花的采摘季节是在九十月份。
2、采摘过晚,棉絮经风吹日晒,会降低纤维拉力,色泽受到污染,也会降低棉花质量。所以棉花吐絮阶段,要适时精收细收,提高棉花质量和品级。
3、防止雨淋,成熟的棉絮遇雨后,棉壳、棉叶的色素都会污染棉花,使洁白的棉花出现阴红、阴黄、灰白的斑点等。如果遇到连阴雨,还会造成霉烂变质。因此,要随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