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
更新时间:2025-08-18 12:25:02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

1、楚庄王,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英雄豪杰平日时运不至,难展宏图,一旦时来运转,就会惊天动地。

2、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

3、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一鸣惊人的意思是什么

1、一鸣惊人释义:鸣,鸟叫。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2、出自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近义词】一举成名、一炮而红、一步登天、名满天下、不同凡响。

4、【反义词】屡试不第、出师不利、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寂寂无闻、没没无闻、默默无闻。

(3)一鸣惊人的主人公是谁

1、一鸣惊人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出自《韩非子·喻老》。

2、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3、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4、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5、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

1、典故:《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